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江蓝生.守正拓新、与时共进——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6版修订述略[J].秘书工作,2012(10):51-54.
[2] 赵艳芳.认知语言学概论[M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1.
[3] 季媛媛,李瑛.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[J].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,2017(1):252-257.
[4] 龙祥.认知隐喻视角下的“一带一路”对外话语体系语言特色研究——以习近平主席的系列讲话为语料[J].现代语文(语言研究版),2017(7):81-84.
[5] 刘学.动作行为动词语义扩张中的隐喻类型[J].日语学习与研究,2012(6):69-75.
[6] 束定芳.论隐喻的运作机制[J].外语教学与研究,2002(2):98-106,160.
[7] 王霜梅.汉语定中结构隐喻的冲突与相似[M].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.人文丛刊.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7.
[8] 赵玲轩.汉语“1+2”动宾惯用语隐喻的理解机制[J].科教文汇,2015(2):188-189.
[9] 蔺伟.汉语偏正式构词的认知语义研究[D].宁波:宁波大学,2017.
[10] 王文斌.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[M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7.
[11] 左思民.动词的动相分类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9(1):74-82.
[12] 栗霞,贾永芳.动词情状对进行体结构的语义影响[J].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8(2):62-64.
[13] 黄伯荣,廖旭东主编.现代汉语(下册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1.
[14] 孟琮,郑怀德,孟庆海,蔡文兰编.汉语动词用法词典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9.
[15] 王明理.网络流行词“吐槽”研究[J].文学教育,2014(1):126-127.